深圳市财政局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市财政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加大财政支出强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财政科学管理,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提升财税工作水平和治理效能,为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强保障。
一、支持扩大国内需求。一是大力提振消费。支持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做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优化及资金清算等。推动市内免税店尽快开业运营,拉动免税消费。二是拓展高质量投资空间。通过预算安排、专项债支持等方式保持政府投资规模总体稳定,有效带动社会投资。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抢抓国家开展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等契机,提前谋划储备项目,争取更多新增债务限额。争取继续赴境外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探索多元发行模式。
二、支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支持加快打造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成三批“20+8”产业集群基金设立,优化产业引导基金体系。加强与头部保险机构合作,壮大耐心资本。加大会计评估机构培育力度,推动大所做强、中小所做精做专。二是支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完成基础教育百万学位建设计划,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支持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与使用管理机制。
三、支持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一是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就业创业政策落地,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二是深入推进健康深圳行动。优化基本医疗服务补助、新建医院运营补助等财政保障机制,加快重大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支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三是加快实现住有宜居。完善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财政支持政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四是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完善“一老一小”财政投入政策体系,支持托育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养老机构补助政策。
四、推动财政平稳可持续运行。一是依法依规抓好财源建设。加强部门协同,常态化开展税源分析。加强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领域研究。强化“大资产”理财管财理念,高效盘活利用国有资源资产。二是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做好民生事业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领域的保障,集中财力办大事。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是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观念和支出固化僵化格局。加强支出管理,优化财政补助政策。强化绩效管理,推进重大政策、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二是推动税收改革举措落地。密切跟进财政部税收改革动态,评估前海、河套区域性税收政策实施效果并提出优化建议,争取河套进出口税收政策尽快落地,服务国家重大平台建设。三是谋划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总结评估第六轮市区财政体制运行情况,谋划第七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管理制度,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区两级财政关系。四是深化公用事业财政补贴改革。深化污水收集处理按效付费改革,探索重大文化设施委托运营等管理模式,挖掘城市资产市场价值。
六、狠抓财政科学管理。一是大力推进零基预算。统一预算分配权,加大跨项目、跨层级资金统筹。加强对新出台财政支持政策的公平竞争审查,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支出标准体系,建立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公务活动管理,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提升政府投资和市政设施管养效能。二是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范。研究完善专项债券项目全周期管理机制,加强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链条管理。强化“三保”预算刚性约束。三是加强财政管理监督。持续推进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强化各类监督协同联动。开展政府采购集中整治专项,优化营商环境。
七、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突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指导实践,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提高财政工作的政治性和大局观,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部署在深圳财政落地落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以铁的纪律锤炼坚强党性。深入开展“优作风、促发展”四优行动,深化模范机关建设,大力推进“四强”党支部创建和“四好”党员选树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分层分类开展干部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干部大局意识、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