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读预算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服务 > 决策解读 > 预算全知道 > 七读预算

探路关键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财政如何作为?

来源: 深圳市财政局 发布日期:2022-04-08 【字体:

  今年,深圳财政将对于基础研究、“卡脖子”技术攻关提供更多的财政机制保障。

  2021年,深圳保持适当支出强度,精准支持培育产业集群,有效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其中,科技创新支出378.8亿元,增长12.5%,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攻关、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等领域;产业发展支出207.6亿元,重点投向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以及重点工业企业扩产增效等方面。

  “十四五”时期是深圳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期,而2022年又是深圳的关键性一年。1月发布的《深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2025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增至5.5%-6%,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5.5%—6%。规划还围绕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20大产业集群、8大未来产业规划,明确了“20+8”技术主攻方向。


图片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摄影:记者鲁力


  多年来,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很多都要坐“冷板凳”。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曾表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存在不足,比如基础研究的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大、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基础研究的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

  从相关信息,可以初步了解深圳财政支持深圳探路关键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的思路。


  2022年,深圳将支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建设“四大平台”、强化“四大支撑”、推动“四链协同”,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切实担当起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圳责任。


  具体而言是四个方面。

  首先,完善财政资金保障体系。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有关要求,科学统筹运用中央、省、市、区和社会等各类科研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全市科学技术支出预算514亿元、增长6.9%,推动创新能力全方位提升。完善财政科研资金管理,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性和创新活力。将财政投入与科研成果相挂钩,建立健全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终止机制,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共享。优化产业、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力度。

  其次,支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支持出台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全市安排基础研究支出91亿元,重点支持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等,其中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资金提高到65亿元,占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支出的比重高于《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中不低于30%的要求,力争推动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高到5%以上。以主阵地作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学城,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携手香港出台创新“联合政策包”、前海联合港澳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开工建设综合粒子设施、国家超级计算机深圳中心二期,推进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全市安排科技重大项目支出132.5亿元、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90.2亿元,开展政产学研协同、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高标准建设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共性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高端装备等方面,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项目50个以上。

  最后,支持汇聚更多创新人才。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围绕创新链配置人才链,提升引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市财政安排人才类资金97.4亿元,推动靶向培育和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50个、科技领军人才500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万名左右。支持实施高校学科专业“强链补链计划”,支持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创业学院”等新型特色学院,加快培养更多创新所需的高端紧缺人才,办好西丽湖国际论坛、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重大人才交流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